本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是专业进行自评工作的参考和依据,请专业按照指导书![](/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要求对照认证标准逐条自证达成情况,认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报告结构依照认证标准顺序,分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
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达标情况、主要问题、改进措施三方面内容。
2.报告内容按照指导书要求,紧扣认证标准,逐条用数据和事实举证达成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改进措施,总篇幅不超过 5 万字。其中,对主要问题和改
进措施的描述不少于 1/3,与标准无关内容或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的少数“标志性成果”不列入报告。
3.报告要求明确清晰给出专业“自画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专业主动开展自
评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积极行动整改。对于回避、掩盖问题与不足的专业,将被要求重新修改自评报告或中止进校考查。
4.报告所列举证数据和事实要求客观真实,以学校填报的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
据为基础,与《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相印证,为认证专家进校开展现场考查提供有效支撑。
5.报告各部分支撑材料清单格式见附录,相应原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教学文 档、教学管理文件、毕业要求和课程评价、问卷调查等放置学校备查。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中学教育第二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
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
路人。
n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
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
3
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n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
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n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8 条(2.1-2.8)的覆盖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8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求,
4
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8 条内容)。![](/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8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6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
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
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中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7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
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
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中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8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
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
9
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
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10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中学教育类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11
分析和达成说明)![](/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
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
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情况,具体说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人数和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情况。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
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
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
12
满意度。![](/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
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深入中学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
制度和措施。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
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中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13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14
标准 6 支持条件![](/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
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
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
15
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中学教育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中学教育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
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中学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中学教学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1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7 质量保障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17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规章制度。![](/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要求 |
评价 的课程 |
课程考 核方式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
18
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19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中学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20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__local/A/F6/18/DC826BB62D25D45D755D42BC008_24E3C091_B4.png)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效果。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F/A6/D7/6D4607EB7A2681CDA283B4A871D_BC005CA8_1A1F.png)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2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22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
5.3 |
|
5.4 |
|
支持条件 |
6.1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7.3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23![](/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中学教育第三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④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对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
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2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
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学会教学
2.3 [知识整合]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
3
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小学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 [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
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 [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n学会育人
2.6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
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
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 [综合育人]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
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参与组织
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n学会发展
2.8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
自我管理能力。
2.9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4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11 条(2.1-2.11)的覆盖情况并进
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11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11 条内容)。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11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5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
6
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
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
7
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化。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中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
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
8
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中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
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
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
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
10
评价标准等。![](/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
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中学教育类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11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 8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
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3 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
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12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情况,具体说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人数和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情况。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
力;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
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满意度。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
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13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深入中学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制度和措施。![](/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
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
效显著。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中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
14
量提升的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6 支持条件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
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15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
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中学教育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中学教育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
16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
内外多种版本中学教材,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中学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中学教学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7 质量保障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
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
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
18
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要求 |
评价 的课程 |
课程考 核方式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
|
|
|
|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中学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
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
20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
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效果。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21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C/4F/AB/155BBAF0DD882B1F920796A4BB7_87C218CC_1A42.png)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①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持续支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
②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开展的支持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的服务活动及其实效。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2.10 |
|
2.11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5.3 |
|
5.4 |
|
23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支持条件 |
6.1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7.3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8.7 |
|
24![](/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小学教育第二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
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
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
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
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
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
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
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
了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
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3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n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
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
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n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
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8 条(2.1-2.8)的覆盖情况并进行
4
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8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8 条内容)。![](/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8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6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
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
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7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
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
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小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8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
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小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
9
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
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10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11
分析和达成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
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情况,具体说明具有半年以上、专科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情况。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
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
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
12
满意度。![](/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
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深入小学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
制度和措施。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小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
13
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14
标准 6 支持条件![](/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
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
标准和预决算。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15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小学教育专业教
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
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国内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16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7 质量保障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
17
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
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要求 |
评价 的课程 |
课程考 核方式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小学、教育行政
18
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
|
|
|
|
19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小学教育专业和教师教育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
20
评价的效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3/D3/48/F7F4F8F20E7DC9EECCAEEF6055A_B5579BB7_19BB.png)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21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5.3 |
|
5.4 |
|
支持条件 |
6.1 |
|
22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7.3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23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小学教育第三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④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对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2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
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
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
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n学会教学
2.3 [知识整合]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掌握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
3
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小学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基![](/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本原理和技能,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 [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
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
2.5 [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
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n学会育人
2.6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
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
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 [综合育人]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掌握育人基本知识与技能,善于抓住教
育契机,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积极参与
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
n学会发展
2.8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
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
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4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11 条(2.1-2.11)的覆盖情况并进
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11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11 条内容)。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11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
5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6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
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
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
7
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
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
8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小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
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
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小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
10
评价标准等。![](/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
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11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本科具有半年以
上、专科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12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情况,具体说明具有半年以上、专科具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情况。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
力;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
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满意度。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小学教育教学
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13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深入小学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制度和措施。![](/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
分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小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 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
14
量提升的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6 支持条件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
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15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远程见
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小学教育专业教
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
16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
内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国内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
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
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
18
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要求 |
评价 的课程 |
课程考 核方式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19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
|
|
|
|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小学教育专业和教师教育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20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
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效果。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
21
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C/21/5D/0C1434695467B2A10A25AA93AD2_8E9E53C7_19AF.png)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①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持续支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
②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开展的支持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的服务活动及其实效。
2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2.10 |
|
2.11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23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5.3 |
|
5.4 |
|
支持条件 |
6.1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7.3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8.7 |
|
24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学前教育第二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
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
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
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
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n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n学会教学
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
和整合。
2.4 [保教能力] 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
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
3
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n学会育人
2.5 [班级管理] 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
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2.6 [综合育人] 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
全面育人。
n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10 条(2.1-2.10)的覆盖情况并进
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10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
4
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10 条内容)。![](/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10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6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学前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
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
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7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
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
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8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
作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
9
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
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
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能够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10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保教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11
分析和达成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60%、专科一般不低于 30%,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
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
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满意度。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12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5.3 [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
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制度和
措施。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幼儿
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幼儿园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
13
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以及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6 支持条件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
14
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
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
训平台、实验实训设施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
15
方式转变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
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 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16
标准 7 质量保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
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17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要求 |
评价 的课程 |
课程考 核方式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
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18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
|
|
|
|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19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
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效果。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20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C/4F/AB/155BBAF0DD882B1F920796A4BB7_87C218CC_1A42.png)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21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5.3 |
|
5.4 |
|
支持条件 |
6.1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7.3 |
|
22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23![](/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学前教育第三级)
自评报告
学校:
专业:
完成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0.背景信息................................................................................................................. 1
标准 1 培养目标........................................................................................................ 1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
标准 2 毕业要求........................................................................................................ 3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6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1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2
标准 5 师资队伍...................................................................................................... 12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2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5
标准 6 支持条件...................................................................................................... 15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7![](/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7
标准 7 质量保障...................................................................................................... 17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17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标准 8 学生发展...................................................................................................... 20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2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2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3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 23
0.背景信息![](/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专业联系人 |
姓名 |
|
电子邮件 |
|
电话 |
|
手机 |
|
通信地址 |
(邮编) |
①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专业开设时间。
②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这一部分限 500 字以内)。
③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①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②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的情况。
③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育
1
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④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对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
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①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就
业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②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③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学
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接受、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果反馈等。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②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等。
2
③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和修订过程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2 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
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 [保教知识] 掌握通识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掌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核心素养内涵;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
3
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综合领会并形成专业领域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2.4 [保教能力] 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幼儿身心
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科学规划一日生活,创设教育环境,综合实施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过程,实施融合教育。有效运用多种方法,
进行学习评价。
学会育人
2.5 [班级管理] 掌握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幼儿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法与要点,研究班级工作的规律。建立
良好的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安全舒适的班级环境,充
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2.6 [综合育人]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获得积极体验。理解环境育人价值,理解
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社会性-情感教育内容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学会发展
2.7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
自我管理能力。
2.8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9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关注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掌握研究幼儿行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
教学研究能力。
2.10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4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②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进行分析。
|
专业培养目标1 |
专业培养目标2 |
…… |
专业毕业要求1 |
|
|
|
专业毕业要求2 |
|
|
|
…… |
|
|
|
③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10 条(2.1-2.10)的覆盖情况并进
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10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10 条内容)。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10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列出标准原文) |
|
|
|
|
|
|
④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
⑤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可用认证标准 7.2 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
5
专业毕业 要求(条文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
|
|
|
|
|
|
|
达成度评价 结果(数据 或文字) |
|
|
|
|
|
|
|
|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3.1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学前教育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①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6
②列出下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教学环节 |
专业毕业要求 1 |
专业毕业要求 2 |
专业毕业要求 3 |
…… |
课程-1 |
H |
L |
M |
…… |
课程-2 |
…… |
H |
…… |
…… |
实习-1 |
…… |
M |
…… |
H |
…… |
…… |
…… |
…… |
…… |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表教学环节 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③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国际学前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情况,及用于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情况并进行分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
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①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情况。
②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认证标准并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
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幼
7
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①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情况,特别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情况并举例。
②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③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④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⑤描述说明课程文化建设情况。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
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①描述说明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制度。
②描述说明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教学环节如何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③描述说明专业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情况。
8
④描述说明教师基本技能、幼儿园教师从教基本功训练以及师德养成教育情况与效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⑤描述说明校园文化活动对师范生从教信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①描述说明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和评价责任人)。
②列表说明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并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③描述说明专业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情况。
④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9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
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
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①描述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②描述学校与幼儿园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③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①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
机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②描述学校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①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教育实习工作规范制定及落实情况,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
10
评价标准等。![](/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
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①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等方面。
②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④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①描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保教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情况。
③描述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11
④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 80%、专科一般不低于 40%,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
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①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水平满足师范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
12
③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④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⑤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
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有较丰富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具有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
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①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
这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②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说明学生满意度。
③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④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 [实践经历] 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
作,并有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制度和
措施。
②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中发挥的作用。
13
③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
分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①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幼儿园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④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 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效。
⑤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⑥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⑦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情况,以及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
14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6 支持条件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
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②描述说明学校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
③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年份 |
收入总数 |
来源 |
数额 |
支出项目 |
数额 |
|
|
国家 |
|
课程建设 |
|
15
|
|
地方 |
|
教学设备 |
|
社会 |
|
日常教学开支 |
|
创收 |
|
教改 |
|
其它 |
|
学生支持 |
|
|
学生实验 |
|
学生实习 |
|
毕业论文(设计) |
|
其它 |
|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实验教学、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教学技能训练、![](/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
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
①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
训平台、实验实训设施满足保育实践、营养卫生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②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
③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
有国内外多种版本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①描述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
16
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②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况。
③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标准 7 质量保障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
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17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专业毕业要求所起的支持作用。![](/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③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描述对专业教学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任人。
环节名称 |
质量要求的要点 |
质量监控的 方法和责任 人 |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据、 结果反馈方式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
|
|
|
|
|
|
|
|
|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
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③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针对专业毕业要求每一项不同特点,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求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逐条评价,并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
专业毕业 |
评价 |
课程考 |
达成评价周期/评价机构 和责任人 |
形成的记录文档 |
18
(注:表中的课程包括理论类和实践类教学环节)![](/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④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运用信息技术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①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情况。
②描述说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
③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最近一次毕业生、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进行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①.描述说明专业近三年综合分析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推动师范生培
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②描述说明专业推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建设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9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标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
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果等进行评价 分析和达成说明)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①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
年份 |
所在省 /直辖市 |
招生数 |
该省/直辖市录取分 与本专业分数线比较 |
专业第一志 愿录取比例 |
|
|
|
|
|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
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
②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
20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②列表说明对师范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取得的实效。
③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①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
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情况及实施成效。
②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效果。
③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指导和改进用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①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②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21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 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年份 毕业生数 毕业率 获学位率 获教师一次就资格证业率书率 分类就业状况 读研 政府及事 政府及事业单位 业单位(教育部 (非教育门) 部门) 国有企业 外企 其它企业 入伍 出国](/__local/C/4F/AB/155BBAF0DD882B1F920796A4BB7_87C218CC_1A42.png)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①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②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①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持续支持毕业生的服务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
②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开展的支持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的服务活动及其实效。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逐条对标情况,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对标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 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请针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按标准条文明确清晰地描述采取的改进措施。认证专家将 视改进情况作出评判)
22
附录 支撑材料清单![](/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培养目标 |
1.1 |
|
1.2 |
|
1.3 |
|
毕业要求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2.10 |
|
课程与教 学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合作与实 践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师资队伍 |
5.1 |
|
5.2 |
|
5.3 |
|
5.4 |
|
支持条件 |
6.1 |
|
6.2 |
|
6.3 |
|
质量保障 |
7.1 |
|
7.2 |
|
23
标准项 |
标准条文 |
支撑材料清单 |
|
7.3 |
|
7.4 |
|
学生发展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8.7 |
|
24![](/__local/3/70/46/55082249651D31298EA60D64D5E_D376FAEF_B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