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来国外科学教育与幼儿游戏的发展趋势 ⑴美国的科学教育:美国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因此没有统一的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方案。在不同的课程方案中,目标也不完全相同。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科学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科学课程方案中的目标是:①激发好奇心;②刺激思考;③增进儿童学科学的技能和智力。在SCIS(科学课程改进研究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这一方案中,制定的课程目标是:①给予幼儿关于自然现象的第一手经验;②建构和理解基本概念;③发展自由探索和好问的态度。从这些方案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美国没有把让幼儿掌握现成的知识作为课程目标来强调。在他们看来,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和态度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⑵澳大利亚的科学教育:澳大利亚幼儿园科技课程与小学一、二年级是连在一起的,共同构成科技教育的一个阶段。大纲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价值观与态度三大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扩展对调查研究过程的了解和理解、对设计过程的了解和理解、了解和理解技术如何对他人、对环境和将来产生影响。强调学生要经历一些学习体验,逐渐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形成正确的对待自我的价值观和态度,对待他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和态度。 ⑶法国“做中学”项目:1996年开始在法国4000多所幼儿园推广。强调面向每一名儿童,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重视儿童的探究过程,让儿童作为研究者,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2001年,我国与法国达成“北京协议”,准备在全国推广此项目。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有了新认识,重视早期科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注重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重视让儿童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但我们只是看到了很宽泛的观点与概括性教强的目标,没有具体做法及实践指导的材料供参考与使用。 2.近年来国内科学教育与幼儿游戏的发展趋势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开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的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 (2049年),使18岁以上的全体公民达到预期的科学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对幼儿游戏的活动开展和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向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已经为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所接受。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科学教育开展系统研究。 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老师: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出了一种新的幼儿科学教育框架和可持续性的幼儿科学家的目标体系,提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⑵台湾清华大学周淑惠教授:主要著作有《儿童游戏与探究活动》、《创造力与教学:幼儿创造性教学》等。主张惟有当游戏是有意地为孩子的学习而架构,即运用游戏有目的地教学,才能让幼儿有意识的理解游戏内涵。 ⑶浙江“安吉游戏”:作为浙江安吉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简称,以一种游戏教育的形式覆盖了整个安吉县所有幼儿园,“让游戏点亮孩子生命”,这正是安吉幼教人始终抱有的信念。把游戏权利还给孩子,“安吉游戏”15年来执著追求,厚积薄发,一路改革,一路奋进,游戏课程设计与环境创设永无止境。 ⑷山东“利津游戏”:山东省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赵兰会,创造“利津游戏”享誉全国,主编《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生活进行深度开发与创新,既生动有趣,又丰富多彩,更有系统的理论提升。 3.为什么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科学启蒙游戏创编 国内外有关学前教育科学启蒙的研究有着共同的方向,均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科学素质作为最基本的目标,都重视幼儿的探索发现过程,但国内外的资料更多的是观念认识层面上的东西,关于教育目标、原则方面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具体做法的也是个别例子,有关幼儿园教师研究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游戏设计、材料制作投放与教师具体指导策略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针对培养幼儿教师游戏课程设计能力,特别是科学启蒙游戏指导方面需要的更多。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科学启蒙游戏”的创编设计目标、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启蒙游戏”创编设计的实践路径、方法,这一点却是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的;学前儿童学科学是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操作过程进行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还是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无论是科学探索和发现活动,还是科技制作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如何寻找游戏材料、创设游戏环境,这一点也是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的,这些都是影响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实施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研究有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