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春意盎然。4月2日下午,学前教育学院组织师生走进实习基地——经开区时光印幼儿园,开展“清明润童心·文化共传承”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节气课堂、手作体验和红色故事讲述,学生们在真实教学场景中磨炼专业技能,同时以童心视角传递传统文化,打造了一堂“行走的思政实践课”。
清明润童心:节气课堂“活”起来
“小朋友们知道清明节的‘青团’为什么是绿色的吗?”活动现场,学生们化身“小老师”,结合动画视频和童谣,向孩子们讲解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通过“捏青团”黏土手工、“画春柳”创意美术等互动环节,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传统节气文化;而《小英雄雨来》《放牛娃王二小》等红色故事讲述,则让家国情怀悄然浸润童心。

实践砺技能:准教师“走”入课堂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设计完整的节气课程,孩子们抢答时的笑脸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参与学生薛婉文表示。活动中,学生们需自主完成教案撰写、教具制作和现场控场,学院教师与幼儿园导师全程观察记录并反馈指导。据学前教育学院院长许乃跃介绍,这种“双导师制”实践模式已成为学院培养应用型幼教人才的重要抓手。
文化共传承:行走的思政课堂
“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学前教育一系党支部书记张颖指出,此次活动将思政教育从教室延伸至社会实践,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也让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代代相传。未来,支部将持续推进“传统文化+思政”融合实践项目,构建协同育人新路径。

据悉,本次活动累计服务 80 名幼儿,幼儿园师生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程设计“有趣又有意义”,既让孩子们亲近了传统,也让准教师们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