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课程代码:A3130100087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学 时:36 学时 开课班级:高幼三年级;
托育三年级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儿童文学课程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阐述有关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文体知识,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创编儿童文学作品和参与儿童阅读指导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理念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相统一、立德树人和与全面育人相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多元性的统一的原则。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人文素养基础。
《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它与其他相关的一些课程,共同承担着高职师范生的知识、理论、技能的教学任务。它的前导课程如语文、现代汉语等课程,平行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语文等,后续课程如学前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共同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学习,为学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奠定了必备的文学素养基础。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繁多,其中儿歌与音乐课程,图画书与美术课程,儿童故事与故事表演课程、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模拟授课课程,都有重要的融合度。本课程的设置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融合性教学的思想,为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任务
《儿童文学》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程,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强的基础性、实用性及综合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获得较大的改善,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包括未来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理解,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要有丰富的阅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经验,要尊重理解儿童的独特性,有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未来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基本体裁要有基本的了解,学习儿童文学的艺术特征,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融入要点,对儿童文学发展历史有所了解,有儿童审美意识,其中儿童文学阅读素养是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儿童文学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充满儿童情趣的。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具有儿童文学核心素养。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点,我们将知识体系与专业要求融合在一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儿童文学作品听、赏、读、演、编的能力,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初步具备和形成岗位资格和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的儿童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掌握儿童文学的本质特点;厘清儿童文学的几种重要类型与体裁,并掌握其特点;
(2)掌握基本的儿童诗歌吟唱听赏、演练绘创能力,并能组织简单的教学活动。
(3)灵活自如的讲述故事并针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故事创编;
(4)掌握图画书阅读与欣赏的方法,并能进行图画书教学;
(5)掌握儿童剧的特点,并能进行儿童剧的排演与创编。
2、能力目标: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儿童文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能借助网络媒介等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能根据任务描述进行自主学习,能独立分析、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
(3)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并能进行有效评估;
(4)能吟诵童诗、童谣,并能仿写、创作;
(5)能够进行故事创编和生动的讲演;
(6)能够鉴赏和创编图画书、儿童戏剧;
3、素质目标: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大量经典作品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课程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1)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饱满的工作热情;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较高的专业素养;
(3)具备良好的立德树人与思政课堂建设融合培育能力;
(4)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5)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总之,本课程所传递的人文精神,所培养的各种能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为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点,对儿童文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以及针对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教学技巧而进行的系统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每一章节完成相应的一般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一般性作业为理论的书面作业,创造性作业包括儿童文学创作和课堂训练),这对学生儿童文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意义深远。
教学中既注意基本理论的学习,注重引进新的信息与新的研究成果,还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更注重学生将来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培养他们分析作品、评价作品、讲授作品和创编作品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入体验式教学思想,让学生更多的从学习者、阅读者、创作者、指导者的不同角度出发,更多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课程模块和学时安排
1、本课程分为六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由一些基本理论和大量作品阅读和实践活动成:
(1)儿童文学基本理论模块(儿童文学的概念和本质,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文学的审美,儿童的阅读写作基本理论等)
(2)儿童诗歌(儿歌、儿童诗阅读、鉴赏、表演)
(3)儿童故事模块(儿童故事、童话和寓言的阅读、鉴赏、表演)
(4)儿童图画文学模块(图画书的阅读、鉴赏、创编)
(5)儿童小说模块(儿童小说阅读鉴赏,名家名作分析)
(6)儿童戏剧电影文学模块(儿童戏剧欣赏与表演,儿童电影的评析)。
2、学时安排:本课程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三年级开设,计划授课38课时,用一学期进行教学。本课程讲授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以及每一种文体的理论知识,并含有大量的作家阅读和作品分析,对于重要文体(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故事、儿童图画书、儿童戏剧等)安排相应的实践性课堂活动。其中儿童文学理论及主要文体阅读学习18学时, 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18学时,复习2课时。
四、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学习内容 |
模块一: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
参考学时 |
2课时 |
学习目标 |
1、理解儿童观的概念,了解近现代儿童观的几次衍变。 2、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和本质。 3、结合作品分析儿童文学的作用。 4、儿童文学的创作基本理论和方法。 |
教学内容 |
儿童文学的概念、特征、创作等。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双师型教师;图书馆;网络;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 |
考核方式 |
书面和实践结合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1.1儿童观 |
1、理解儿童观的概念。2、了解近现代儿童观的几次衍变。3、理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
0.5 |
1.2儿童文学的概念和本质。 |
1、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2、掌握儿童文学的本质和特征,3、结合作品分析体会。 |
0.5 |
1.3结合作品分析儿童文学的作用。 |
1、理解儿童文学的作用。2、结合作品分析体会。3、指导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
1 |
(二)职业模块
学习内容 |
模块二:儿歌、儿童诗 |
参考学时 |
8课时 |
学习目标 |
1、掌握儿歌的特征和种类,并能应用于分析作品。 2、掌握儿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并尝试创作。 3、掌握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并能应用于分析评论作品。 4、掌握儿童诗创作的要求,尝试创作。 5、吟诵儿歌和儿童诗,学会区分儿歌和儿童诗。 |
教学内容 |
儿歌的概念;儿歌的特征与种类;儿歌的创作要求;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儿童诗创作的要求。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图书馆;网络;双师型教师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 |
考核方式 |
实践考核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1.1儿歌 |
1、掌握儿歌的概念及发展情况。2、理解儿歌的功能。3、掌握儿歌的特点和分类。4、掌握几种传统儿歌形式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分析、吟诵儿歌。5、尝试创作儿歌和表演。 |
4 |
1.2儿童诗 |
1、掌握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并能应用于分析评论作品。 2、理解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3、朗诵儿童诗。4、掌握儿童诗创作的要求,尝试创作。 |
4 |
学习内容 |
模块三:儿童故事、童话、寓言 |
参考学时 |
8课时 |
学习目标 |
1、掌握儿童故事特征、种类;学习儿童故事表演的方式方法。 2、掌握童话、寓言的特征和常用表现手法,能对寓言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3、理解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4、尝试创作。 |
教学内容 |
儿童故事的特征、种类和表现手法;童话、寓言的特征和常用表现手法,二者地区别;分析和评价作品。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图书馆;网络;双师型教师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 |
考核方式 |
实践考核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1.1儿童故事 |
1、掌握儿童故事的特征和种类,并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2、训练讲儿童故事的能力,尝试儿童故事的创作。 |
2 |
1.2童话 |
1、掌握童话的特征、种类和表现手法,结合作品对童话进行分析评论。 2、掌握童话的创作要求,并尝试进行创作。 |
4 |
1.3寓言 |
1、掌握寓言的特征和常用表现手法,对儿童寓言进行分析评论; 2、了解寓言写作的一般要求。 3、理解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
2 |
学习内容 |
模块四:儿童图画书 |
参考学时 |
8课时 |
学习目标 |
1、掌握图画书的特征、范畴及分类。 2、了解图画书阅读指导的基本要求。 3、有感情的朗读图画书,并尝试创作手工图画书。 |
教学内容 |
图画书的特征、范畴及分类;图画书创作的基本要求。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图书馆;网络;双师型教师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
考核方式 |
实践考核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1.1图画书 |
1、掌握图画书的特征、范畴及分类。 2、了解图画书阅读指导的基本要求。 3、有感情的朗读图画书,并尝试创作手工图画书。 |
8 |
(三)拓展模块
学习内容 |
模块五:儿童小说 |
参考学时 |
6课时 |
|
学习目标 |
1、掌握儿童小说的特征和种类。 2、理解儿童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分析评论。 3、名家名作阅读与推介 |
|
教学内容 |
儿童小说的特征、儿童小说的分类、儿童小说名家名作阅读与推介 |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图书馆;网络;双师型教师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 |
|
考核方式 |
实践考核 |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
1.1儿童小说 |
1、掌握儿童小说的特征和种类, 2、掌握儿童小说的创作要求,尝试创作。 3、对儿童小说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学习书评写作 4、儿童小说名家名作阅读与推介 |
6 |
|
学习内容 |
模块六:儿童戏剧、儿童电影文学 |
参考学时 |
2课时 |
学习目标 |
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特征和种类,并指导分析欣赏儿童影视、戏剧作品。 |
教学内容 |
儿童影视文学的特征和种类;分析儿童影视、戏剧作品;指导儿童戏剧表演。 |
教学条件 |
多媒体教学;图书馆;网络;双师型教师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
考核方式 |
儿童剧表演实践考核 |
教学单元内容简要描述 |
学习目标 |
参考 学时 |
1.1儿童戏剧文学 |
1、掌握儿童戏剧文学的概念;2、掌握儿童戏剧文学的特征和种类,进行儿童戏剧欣赏。 |
1 |
1.2儿童电影文学 |
1、掌握儿童电影文学的概念;2、掌握儿童电影文学的特征和种类,并指导分析儿童电影欣赏。 |
1 |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特征、水平和成效等综合表现,它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能力结合性强,与学生专业学习契合度极高,对学业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儿童文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有较高兴趣,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实现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改变原有单一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对他们将来就业以及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学业质量水平
学业质量水平评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评估结果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和家长理性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校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政策,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评估结果还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参考和比较的基础,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学前教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儿童文学学习现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儿童文学作品理解粗浅;写作基本功和写作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学生入校以来已经初步接触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课程知识,接受了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对未来的职业定向也已基本明确。儿童文学学业质量水平评价要实现四大功能: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功能,理论指导阅读的功能,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的功能、增强自学能力的功能,旨在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创编能力、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的实际水平。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多的形象性、生动性、活泼性与想象力,结合学前专业特点进行儿童文学作品诵读、鉴赏、表演、创编等体验活动,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教育学规 ,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以能力和素养为中心”的“三中心” 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按照学案,思考分组,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搜索相关资料和素材。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及任务,创设情景,或展开“翻转课堂”,或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本课程的实施中,还可使用以下一些教学手段:示范朗读、吟唱听赏、演绎临摹、创编赏析、多媒体课件、视听资源、相关场景道具、拓展阅读等。这些手段的使用,突出了儿童文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景,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可感,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所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本课程在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本课程务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联系时代和社会生活,结合儿童文学课程特点,我们把相关作品有机融入爱国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科学教育、审美教育、智力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
(二)学业水平评价
本课程的学业水平分为平时考核、实践考核两大部分,分别占40%、60%。平时考核主要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实践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创编等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方式 |
日常表现、作业等过程评价40% |
小组合作考评(30%) |
个人实践考评(30%) |
考评实施 |
指导教师根据小组合作情况对学生表现考评 |
以成果的实践应用和实际效果为准 |
考评标准 |
据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等情况评定 |
实践成果符合岗位工作需要 |
(三)教材编写或选用要求
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为北京出版社王娜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该教材编写内容全面科学,课后习题紧扣教学内容,还设置了大量扫描二维码观看的拓展内容,以及大量的思政要点,对教学起到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儿童文学课程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儿童文学体裁的类型特点,拓展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了解视野,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能力,要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具体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希望有配套作品阅读素材,多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践素材。
其他可选用教材建议
【1】方先义.儿童文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王晓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资源的拓展,采用六个“相结合”和一个“并举”的原则,即学习新理念与实施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具体情况如下:
(1)以单元为专题,开展导读导学。先集中学习每单元不同文体作品的相关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对该文体大量的作品阅读,开展探究性学习,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该文体的特征,并尝试创作实践。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课前预习、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导学法。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即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精讲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该文体的特征,掌握分析方法,以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同类作品。其中导学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举一反三,提升阅读能力。
(3)以融合性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指导思想,融合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阅读体验、创作体验、表演体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编号 |
课程资源名称 |
素质目标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实施步骤 |
可展示的结果或考核标准 |
1 |
吟唱的文学 |
1、良好的儿歌、儿童诗儿童文学素质; 2、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素质。 3、传承和推广儿歌和儿童诗。 |
1、掌握儿歌、儿童诗的基本文学特征; 2、掌握儿歌、儿童诗的文体特征、艺术形式、审美特征。 3、结合具体作品鉴赏儿歌和儿童诗。 |
1、具备儿歌、儿童诗的搜集整理能力; 2、 具备童诗、儿歌的诵读、吟唱、表演能力; 3、 具备童诗、儿歌的欣赏与创编能力。 |
1、儿歌的搜集、整理 2、诵读表演儿歌、儿童诗 3、创编儿歌、儿童诗 |
1、诵读活动(朗读会、表演会) 2、作品创编与交流活动。 |
2 |
听赏的文学 |
1、良好的语言文学素质; 2、良好的童话、寓言、故事的情感素质。 |
1、掌握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的基本的文体特征; 2、掌握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的基本文学审美精神。 |
1、具备儿童故事的讲演能力 2、具备儿童故事创编能力 3、具备童话和寓言故事的教学能力 |
1、主题讨论:故事里有什么? 2、美妙的音符:我来讲故事 3、智慧思考:我来编故事 |
1、故事讲演活动 2、故事创编活动 3、故事教学活动 |
3 |
表演的文学 |
1、良好的模仿、表演素质; 2、丰富的儿童剧、儿童影视剧的情感素质。 |
1、掌握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剧的基本的文体特征、艺术形式; 2、掌握掌握儿童戏剧、影视剧的基本文学审美精神。 |
1、具备对儿童文学与成人的辨析能力; 2、具备儿童剧的创编表演与组织能力 |
1、写剧评:观看一部儿童剧写一篇评论文章 2、演出DIY:儿童剧演出活动(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 |
1、写剧评 2、儿歌剧本创编 3、儿童剧展演活动(演出与总结会) |
4 |
色彩的文学 |
1、良好的绘画素质及文字语言素质; 2、丰富、温暖的儿童情感、情怀素质。 |
1、掌握儿童图画书的基本文体特征及艺术形式; 2、掌握儿童图画书的基本文学艺术审美精神。 |
1、具备图画书阅读鉴赏能力; 2、具备图画书教学设计能力。 3、具备手工图画书创编能力。 |
1、 图画书搜集活动和宣讲活动 2、图画书欣赏和教学设计活动 3、手工图画书创编活动 |
1、图画书阅读宣讲稿 2、教学设计文稿 PPT 展示活动 3、手工图画书制作与交流 |
5 |
阅读鉴赏的文学 |
1、良好的阅读鉴赏素质;推介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2、有大量作品阅读量,并对作品有个自己的评价 |
1、掌握儿童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 2、对中外名家名作有大量的积累 |
学习阅读方法,指导儿童阅读; 学习书评写作 |
1、 儿童文学作品搜集活动和宣讲活动 2、阅读教学设计活动 3、书评写作交流活动 |
1、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研读、交流和展示 2、书评的写作与交流活动 |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目前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他们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幼儿文学》《语文》《现代汉语》等课程的教学,参与学生幼儿园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属于双师型教师。但是儿童文学属于新兴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希望能多一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也希望多举行本土儿童作家进校园等活动。
学校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完善,是保证本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力后盾,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儿童文学活动室、幼儿园模拟授课教室等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空间。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了丰富的现代信息资源,师苑儿童文学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和学习机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和专业知识拓展。
附录1主要理论学习推荐资料
(一)参考书籍
【1】方先义.儿童文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王晓玉.《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王晓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6】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7】方卫平.《幼儿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8】方美波.《幼儿文学作品导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9】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
【10】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
【11】《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卷)(创作实践卷)韦苇主编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编 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12】方卫平 赵霞.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新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论.[M].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
【13】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06年9月
【14】梅子涵.《相信童话》 [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9月
【15】《儿童文学》等相关期刊
网络资源
(1)中国儿童文学网
(2)儿童文学资源网
(3)公益小书房网站
(4)儿童文学在线阅读
(5)中国寓言网
(6)百人千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