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类专业
【授课单位】 【总学时】36
【教材】《新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吉家文,陈秀珍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写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概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本校开设了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掌握自我探索,应对压力、挫折的技能,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课时数为36学时(理论,包含自我测试:30;汇报总结:6)。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实施和建议
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详见下表(可根据各专业实际需要进行授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微调)。略
四、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教学过程评价、课程汇报评价与期末论文评分的形式,课程汇报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结合学生互评和各小组自评。课程总评成绩=课堂过程性考核 20%+课程汇报考核40%+期末论文考核40%。
五、教师任职要求
专任教师 |
兼职教师 |
教学能力要求 |
专业能力要求 |
专业能力要求 |
其备心理学或者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或者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
须具备心理学或者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丰富的学生教育管理经验。 |
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掌握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技术。 |
六、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2、引导学生自助、助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学生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3、引进团体辅导技术和原理,应用于课堂,进行活动性知识教学,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
七、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实践经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相关活动。
3.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如学校官网、在线教育平台等)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论坛或社区,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心得。
4.心理咨询与辅导: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辅导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5.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新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吉家文,陈秀珍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八、其它说明
受专业、课时等因素影响,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